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電子郵箱
          員工天地 / Employees
          企業(yè)文化
          員工風采
          海嫂之家
          班組建設
          人才招聘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企業(yè)文化
          年俗趣談
          發(fā)布時間:2016-02-29

          總經辦

              年是時間轉換的標志,“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大年夜的隆重,就在于它處在新舊的時間界點上,人們以喜悅、期盼的心情迎接新的太陽。年是人際關系再造的良機,賀年、團年、拜年等年節(jié)儀式活動匯聚著人們的親情、友情、戀情。年是商家的節(jié)日,年是游子的盛會。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年是中國人抹不去的心結,中國年俗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漢族的春節(jié)有聲音、有色彩、有情有意。如果說春節(jié)是一臺戲的話,那么臘月初八就是年節(jié)的開場鑼,在吃了美味的臘八粥后,人們就開始為大年作準備。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節(jié),人們送走灶神,接回祖靈。從這時起到年三十前是春節(jié)最后的準備階段,這期間,人們清掃屋塵,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忙忙碌碌,俗稱“忙年”。除夕夜是年節(jié)的高潮,全家老少,圍坐團年,在吃了豐盛的年飯后,人們在火爐邊聊天守歲,直到新年的來臨。正月初一開始,人們相互拜年恭賀。初五是賀年活動的小結,舊時人們要接財神,傳說這天是財神生日,商家接了財神后,要辦財神酒,然后開市。商店雇員如果沒被請去吃財神酒,那就意味著“下崗”,得另謀生計。年節(jié)的真正結束要等到正月十五吃了元宵之后。
              臘八
              臘八是指每年農歷十二月(俗稱臘月)的第八天,臘八節(jié)在中國有著很悠久的傳統(tǒng)和歷史,在這一天做臘八粥、喝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tǒng)、也是最講究的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佛羅門的神權統(tǒng)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他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中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qū)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qū)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yǎng),又能增福增壽。
           
              辭灶
              辭灶,是一項在中國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就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jiān)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jiān)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辭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有的地方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漢族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
              除夕之夜,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興起于南北朝,直到今天。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拜年
              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里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是中國漢族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
              祭財神
              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fā)大財。關于財神是誰說法不統(tǒng)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趙公明,此人來源于《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龍虎玄壇真君之神”。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
              范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后來經商發(fā)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后人奉為財神。
              關羽:三國中的關羽是個“全能”人物,最重義氣,后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奉為財神。一般商號供奉關羽者居多,認為他對商號有保護作用。
          上述財神中,趙公天師和范蠡為文財神,關羽為武財神。
          漢族民間所供以趙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zhí)鞭,周圍畫有聚寶盆、大元寶、珊瑚之類的圖案,加以襯托,突出富麗華貴的效果。
              逛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jié)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漢族民間信仰活動而發(fā)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wěn)了腳根。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圣誕慶典、壇醮齋戒、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隨喜添趣。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于是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qū)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元宵節(jié)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按中國漢族民間的傳統(tǒng),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jié)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jié)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jié)。
              元宵和春節(jié)的年糕、端午節(jié)的粽子一樣,都是節(jié)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jié)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主管上、中、下三元節(jié)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jié)要燃燈,自漢朝時興起此風俗。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jié)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jié)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jié)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上一篇:游弋在大海上的青春
          下一篇:遠航
          關于我們 | 組織機構 | 聯系方式 | 客戶留言 | 法律法規(guī)
          電話:(00)86-0514-86519066 傳 真:(00)86-0514-86519291 
          揚州遠洋航務有限公司  蘇ICP備13019259號   瀏覽統(tǒng)計: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o21,九九国产视频秋霞,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一,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有码无码 亚洲成av午夜电影 在线观看肉片AV网站免费